道客优

1234
Google Pixel 为何存在?
2019-11-21 来源:数字尾巴 阅读:621

你很难用一两句话概括 Pixel 这个手机系列。

它被人们称作 Google 的「亲儿子」,集各种尖端技术于一身,享受着第一时间的系统更新和软件支持。

但它的市场份额长期被归入统计数据的「其他」类别,而且 Google 似乎也不怎么关心它到底卖得好不好。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Pixel 手机并不在中国大陆市场发售,这也让它的存在感和影响力几乎仅限于数码爱好者的圈子之内。

那么,Pixel 手机存在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借体验该系列最新款 Pixel 4 XL 的机会,我想试着探究一下这个问题的答案。

在此之前,先说一些零碎的细节:

◉ 虽然 Pixel 4 XL 的屏幕尺寸不算小,但厚度和重量控制得都不错,类肤材质的侧边框既保证了质感,也提供了舒适的握持手感;

◉ 比起异形屏,我更介意「非对称」,因而一开始 Pixel 4 XL 这宽大的「额头」看起来确实很扎眼。不过正常使用中注意力毕竟还是集中在屏幕上,所以用着用着也就习惯了;

◉ 考虑到上市时间和售价,Pixel 4 XL 的核心硬件配置确实不算顶尖,不过日常使用中系统和软件的响应速度和流畅度都没什么硬伤,这其中 90Hz 刷新率的屏幕起了很大作用;

◉ 我算是非常轻度的手机用户,所以即便电池容量只有 3700mAh,Pixel 4 XL 的续航能力也完全足以支撑一天的使用,但这个结论很可能不适用于中度和重度用户;

◉ 目前几乎所有常用的国内 App 都还未适配 Pixel 4 XL 的 3D 面部识别,移动支付等场景只能靠输入密码来进行身份验证,使用体验「一夜回到解放前」。

交代完毕,进入正题。

Motion Sense:毫厘之间,大有可为

说来遗憾,Pixel 4 XL 最具吸引力的新功能,恰恰是我们很难体验到的 Motion Sense。Google 官方表示,这项功能目前适用于美国、加拿大、新加坡、澳大利亚和大多数欧洲国家,以及我国台湾地区,明年春季将在日本推出。

Motion Sense 脱胎自始于五年前的 Project Soli,其本质是利用雷达识别动作信号,拓展人机交互的维度。但雷达技术的特殊性也使其在一些国家和地区的落地受阻,比如由于 Motion Sense 使用的 60GHz 毫米波频段并未向民用领域开放,Pixel 4 系列手机就此无缘印度市场。

不过在强烈好奇心的驱使下,我们还是通过特殊办法绕过限制,开启了手上这台 Pixel 4 XL 的 Motion Sense 功能。(刷机有风险,不建议尝试)

如果看过相关的操作演示,你可能会觉得 Motion Sense 不过又是一种实现隔空手势操作的方案,毕竟它在 Pixel 4 XL 上的应用场景,好像除了挥手切歌,就是调戏动态壁纸上的皮卡丘。但实际上,Motion Sense 的技术优势和应用前景远不止如此。

可是谁又不喜欢这只黄皮耗子呢?

首先,比起以结构光、ToF 和光学成像为代表的主流技术,雷达在动作识别方面具有精确、快速、低功耗等优势,并且由于不涉及图像采集,对保护个人隐私来说也更友好一些;其次,手势操作只是 Motion Sense 的三种交互维度之一,另外两种这里姑且称之为「感知存在」「提前预判」

动图截取自:Google

当 Pixel 4 XL 平放在桌面时,雷达组件会在空间中投射出一个半径 30 到 60 公分的半球形区域,只要你的手或身体其他部位进入这个区域,都能被探测到。这无形中大幅增加了手机接收外部信号输入的感知范围:准备拿起手机时,Motion Sense 可以在手接触到机身之前唤醒屏幕并触发面部识别,让解锁过程更加顺畅、无感,此之谓「提前预判」;而当你从桌旁离开一段时间后,手机还会自动关闭 AOD 息屏显示来节省电量,等你回来后再重新开启,这就是「感知存在」。

拿起手机之前,面部解锁已经启动

长久以来,我们与智能手机的交互大体上遵循着最基本的「输入-输出」模式:输入指令在先,输出结果在后。Motion Sense 让我们看到了另一种可能:手机开始懂得「察言观色」,从一举一动中读出你的意图,提前做好准备,即时给出回应。

并且,Motion Sense 在 Pixel 4 XL 上的应用还只是「初试牛刀」。从 Project Soli 的宣传视频中可以看出,雷达的识别精度其实足以分辨更加细微的动作,比如用手指旋转一颗假想的旋钮,或者拨动一个虚拟的滑块。 于是我们可以想象,未来与手机的隔空交互将不再是对着空气「扇耳光」,而是指尖的「轻拢慢捻抹复挑」,无论多么复杂的操作,毫厘之间都能搞定。

动图截取自:Project Soli 视频

这样看来,手机可能并不是最适合 Motion Sense 发挥功用的载体。试想一下,如果智能手表之类的可穿戴设备用上这项技术,我们与其的交互就将不再受限于狭小的屏幕和袖珍的按钮(其实在 Project Soli 阶段 Google 已经做过相关尝试);用触屏替代传统的汽车中控固然极具未来感,但无法盲操作的缺陷还是容易让司机分心,而 Motion Sense 或许能在效率和安全之间取得更好的平衡。

思路一旦打开你就会发现,这枚小小的雷达芯片,将来大有可为。

计算摄影:「软硬兼施」才是正道

这几年 Pixel 系列在影像方面获得了不错的评价,其中一个原因是,当其他厂商争相在硬件上开展「军备竞赛」时,Google 却选择了「计算摄影」这条路。虽是另辟蹊径,但直到去年,Pixel 3 系列仍然仅凭一颗后摄稳居手机摄影能力的头部阵营,实力口碑两开花,足见其在软件算法上的积累之深厚。

到了 Pixel 4 系列,Google 终于在相机硬件上有所动作了——但也只是新增了一颗长焦镜头而已。并且比起单纯的硬件能力提升,Google 更希望这颗新镜头的加入可以辅佐软件算法发挥出更大的价值,具体来说有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长焦镜头与 Super Res Zoom 算法搭配,理论上可以更显著地提升手机拍照的变焦能力。

Super Res Zoom 的脑洞实在清奇。虽然本质上还是多帧合成,但它别出心裁地利用了拍照时人手无法避免的轻微抖动来进行多帧图像采集,再通过一系列算法完成图像的对齐和降噪。

为了对 Pixel 4 XL 的变焦能力建立更加清晰的认知,我找来了最近发布的小米 CC9 Pro,看看 Google 的计算摄影和国内厂商所谓的「混合变焦」以及高像素超采样的「大力出奇迹」相比,到底是个什么局面。

(以下样片仅压缩分辨率,无任何后期修正。如无标注,拍摄机型见水印。)

▲ 这是站在同一位置分别用两台手机的广角镜头(主摄)拍摄的照片,方便大家作为参考。

▲ 2 倍变焦状态下,Pixel 4 XL 调用了 1600 万像素的长焦镜头,而小米 CC9 Pro 则是通过 1200 万像素的人像镜头完成拍摄。需要注意的是, Pixel 4 XL 长焦镜头的光学变焦倍数在 1.6 倍左右,通过裁切实现 2 倍变焦,因此成片的分辨率同样是 1200 万像素。

▲ 左:小米 CC9 Pro,右:Pixel 4 XL

放大观察画面中央写有「奠基」「竣工」字样的纪念碑可以看出,二者在解析力上没有太大差距,小米 CC9 Pro 的锐化程度较高,因而字体观感上显得更加清晰,但也加重了画面噪点,碑身和后方墙面的纯净度不及 Pixel 4 XL。

▲ 5 倍变焦时,小米 CC9 Pro 凭借基于超长焦镜头的混合变焦实现反超,放大观察会发现画面纯净度和解析力均优于 Pixel 4 XL,纪念碑上的小字明显更加清晰。

▲ 左:小米 CC9 Pro,右:Pixel 4 XL

但反过来说,Pixel 4 XL 在硬件不占优的情况下仍能达到这样的成像水平,软件算法应该发挥了很大作用,照片整体维持了较高的可用度。

▲ 来到 8 倍变焦,这是 Pixel 4 XL 能实现的最高变焦倍数,确实可以看出画质出现了更明显的劣化,与小米 CC9 Pro 的差距也在进一步拉大。不过还是那句话,考虑到两者的硬件差异,Pixel 4 XL 的成像水平依然是好于预期的。

▲ 最后一组对比,左边由小米 CC9 Pro 的 1 亿像素直出照片裁切所得,右边则是 Pixel 4 XL 8 倍变焦照片的局部放大。可以看出即便有超高像素加持,单纯数码裁切的成像效果仍然是比不过「长焦镜头 + Super Res Zoom」这套组合拳的。正因如此,Google 官方建议大家用 Pixel 拍照时直接在取景阶段通过变焦完成构图,而不是拍摄后再对成片进行裁切构图,从而获得更好的成像效果。

Pixel 4 XL 配备长焦镜头的另一优势在于,双摄配合可以获得更加丰富的景深信息,从而实现更优质的人像模式背景虚化效果。

上面这张照片中的圣诞树对人像模式来说是比较棘手的拍摄主体,成片难免局部穿帮,但抠图的准确度总体还是比较高的,背景虚化效果也比较自然。另外,拍摄时系统会额外保留一张不带虚化效果的照片作为备选,可惜用户只能二选一,无法后期手动调整虚化程度。

除了新增长焦镜头之外,Pixel 4 XL 也对该系列已有的一些拍照功能进行了加强。比如原来的 HDR+ 升级为 Live HDR+,通过机器学习实时估算成片效果,使取景框画面「所见即所得」;另外曝光控制现在可以分别调整亮度和阴影,在大光比场景下有助于更好地还原暗部细节,但代价是暗部噪点也会更明显。

▲ 左:自动模式直出,右:手动调整阴影部分后

Night Sight(夜视)的可用性很高。不同于其他一些厂商的「夜景模式」,Night Sight 并不追求「亮如白昼」,而是尽可能保留夜晚的氛围。从对比中可以看出,开启 Night Sight 后,画面整体亮度并没有急剧飙升,但天空部分的噪点得到了明显抑制,暗部细节也有了肉眼可见的增强。正所谓「白天不懂夜的黑」,这样的夜景成像思路显然更符合实际。

▲ 上:普通模式,下:Night Sight 模式

从 Pixel 4 XL 的实际拍照效果中,我们至少能得出两方面的结论:其一是硬件的升级绝非毫无价值,比如光学变焦在算法面前仍然保有优势,而超广角镜头的缺失也很难从软件层面来弥补;但换个角度看,Pixel 4 XL 在镜头模组规格不及多数竞品的情况下仍然达到了目前的成像水平,这不禁让人反思:比起一味「堆料」,我们是否真的压榨出了硬件的全部价值?

其他样片

最后说说系统自带的 Google Camera 操作体验上的两个槽点:

◉ 变焦滑块默认不显示,需通过双指缩放取景画面或点击对焦来呼出,不利于单手操作。这也让我一度以为无法用点击的方式在 1 倍和 2 倍变焦状态之间快速切换,直到在相机设置菜单中发现可以通过双击取景画面来完成这项操作;

◉ 某些场景下,取景画面非常模糊,让人误以为没对上焦,但实际上成片是很清晰的。

原生 Android:真心喜欢,还是「叶公好龙」?

真正体验过之前,别轻易说「喜欢原生 Android」。——这是上手 Pixel 4 XL 之后,我最深的感受。

在此之前,我并不知道 Pixel Launcher 无法套用第三方图标包,不知道系统多任务界面不能像定制 ROM 里司空见惯的那样「锁定后台应用」(毕竟如今原生 Android 的多任务界面跟后台管理已经没多大关系了),也没意识到下拉快捷开关面板里居然没有调整响铃状态的按钮(因为它和音量滑块结合,需要通过实体音量键呼出)。

这些小功能的缺失尚且令人介意,就更别提原生 Android 在本地化方面的缺失会对日常使用造成多大的影响了。其他不说,下载应用都需要搭梯子,第三方软件商店又不支持静默安装,光这一点就足以劝退很多人了。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落差,大概是因为我曾经用过最接近原生 Android 的系统,也不过是一加的氢 OS 而已。

在很多人眼里,氢 OS 堪称「简陋」。但对比之下不难发现,从骚扰电话标记到验证码自动填充,从应用双开到负一屏中与移动支付相关的快捷方式,在这些国内用户离不开但又很难意识到的功能上,氢 OS 做得并不粗糙。

你当然可以通过安装第三方应用或服务来补足原生 Android 的缺失,然而如果连基础功能都要自己动手,使用成本对普通用户来说也确实太高了点。

所以,当我们说「喜欢原生 Android」的时候,我们究竟指的是什么?

◉ 希望能够第一时间获得最新的系统升级;

◉ 除核心功能层面必要的改进(本地化)之外,不希望厂商在系统中强行集成过多非必要的功能或服务;

◉ 给用户充足的自由选择权,按需定制,丰俭由人。

这是体验过 Pixel 4 XL 之后,我给出的回答。

尾声

这篇文章一开始就没打算往全面体验或者购买建议的方向写,因为对大多数人来说,Pixel 4 XL 都不适合拿来当主力机使用——没有顺畅的购买和售后渠道,不支持物理双卡,系统和软件生态「水土不服」...任何一条单独拎出来,都足以让人打消入手的欲望。

如此局面当然和国内手机市场的特殊性有关。但哪怕放眼全球,选择 Google「亲儿子」的人依然只占少数。

于是我们不得不回到开篇提出的那个问题:Pixel 手机存在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我想,Google 当下需要的是一个硬件载体,来承托其在软件工程和计算机科学领域的规划和愿景。而今时今日,这份愿景的名字叫做「Ambient Computing(环境计算)」。它的核心要义,是让软件和算力摆脱对特定硬件的依赖,融入我们周遭的环境之中——在你身边,随叫随到,有求必应。

要摆脱硬件形态的桎梏,就必须跳出人机交互的思维定势,就必须让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成为主角。于是我们看到了 Google 对雷达技术的探索,以及在图像处理领域的深耕——落到 Pixel 4 XL 身上,就有了 Motion Sense 和计算摄影。

「环境计算」的愿景如若成真,各种形态的硬件设备都能为用户提供无差别的服务和体验。到那一天,Pixel 手机达成了自己的使命,我们也可以和它挥手告别了。

道客优(www.daokeyou.top)提醒:本网站转载【Google Pixel 为何存在?】文章仅为流传信息,交流学习之目的,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凡呈此道客优的信息,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转载信息的完整性,如原作者对道客优转载文章有疑问,请及时联系道客优,道客优将积极维护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
推荐阅读: